淞沪会战——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主动出击与失败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主动策划的关键战役,提前准备和计划并集中了国民党军队中的绝大部分主力和精锐。但整个行动从执行过程到最终战术结果看均是失败的,下面主要依托当年的中日两军的档案及当事人回忆录,重新还原和分析淞沪会战未成功的深层原因。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主动策划的关键战役,提前准备和计划并集中了国民党军队中的绝大部分主力和精锐。但整个行动从执行过程到最终战术结果看均是失败的,下面主要依托当年的中日两军的档案及当事人回忆录,重新还原和分析淞沪会战未成功的深层原因。
冈村宁次弯腰递降书时,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突然往前半步,右手伸了过去——战胜国向战败国的司令官握手,台下闪光灯炸成一片,记者们手里的笔都顿了。
林森微微颔首,目光掠过窗外郁郁葱葱的庭院。自1932年就任这个虚职以来,他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度过了十一个春秋。
其实,每一段大历史里,真正让人心跳加速的,往往并不是那些写进教科书里的开花结果。而是那些大幕拉开的瞬间——你很难相信,有些人的命运拐弯,恰恰就发生在电报一句、柴米一炊之间。
然而,面对日本法西斯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当时的国民政府并不是积极备战,反而继续执行不得人心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空军可以用作实际作战的飞机仅剩300余架,而且在不断的消耗过程中,更是在淞沪会战之后,全国空军只剩下30架战机,彻底丧失掉了制空权。
十月革命后,大量白俄逃华,赤白之争延续到中国,中苏交涉加剧。但随着1924年中苏协定的签订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白俄问题在中国的政治性趋于淡化,国民政府一直将其作为无国籍侨民管理,并无问题。直到二战结束,随着苏联发布允许白俄恢复国籍令,白俄问题再起,不仅增添了
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初期的转型问题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学术界在国民党组织、政府机构、军事体制、战时财政转型等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不过,以往研究多侧重从机构组织、法规条文演变考察战时体制的确立,对战时人事调整与体制转型的关系揭示不足。
蒋介石的“委员长”称谓,并非取代“主席”“总统”等职务,而是源于他在1928 - 1946年长期担任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职务。该职务在民国特定历史阶段,是集军事指挥权与党政核心影响力于一体的“权力枢纽”,其任职时长、权力权重及历史场景,使其成为比“国
在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有一份关于抗战胜利后收复台湾省的计划大纲——陈诚使用的1945年9月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编《台湾省收复计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1册9页,长26.8厘米,宽18.3厘米,内附1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代电》和1张《台湾省警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犹如一道刺破暗夜的闪电,给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带来希望。一年多后,五四运动劈开旧中国如磐铁幕,唤醒暗夜中沉睡的灵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你有没有想过,面对一座即将被攻破的城市,成千上万的平民百姓,为什么没有抓住最后的机会逃离?为什么在屠刀落下之前,南京还有几十万人留在城中?
随着抗战史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者着力于探索抗战时期中国军事工业的相关问题。有学者对抗战时期中国兵器工业史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并指出“兵器工业指生产枪炮弹药等常规兵器装备的工业门类,是军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工业指“生产军用品(武器、军事技术装备、装具等等
南京国民政府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便意识到中日之间战争的不可避免,并着手进行了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战备工作。其中,铁路战备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抗战全面爆发后,战前铁路战备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为全面抗战初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有力抵抗奠定了重要
本文是以战前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制订为例,对国民党政体内部,因在权力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而分属于不同方面的“压力集团”,与最高领袖政策决断之非制度性互动和制衡关系的考察。这里有两个问题是需要预先作些说明的:一是为什么在对国民政府之外交决策作制衡因素考察时,要把考察重